2024中国水泥技术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来源:徐荣 日期:2024-12-14 访问量:1658 次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散协水泥工程技术专委会以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特种水泥混凝土工程材料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未来水泥与混凝土发展研讨会”于2024年12月6日至8日在北京工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水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装备与自动化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以“未来水泥”为主题,组委会结合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安排了53个的综合报告与技术报告, 征集了38篇原创论文,就国际水泥混凝土行业的最新科技动态、低碳制造研发路线及案例,以及烧成节能降耗、超低排放、协同处置、替代原燃料、碳捕集、固废综合利用、新装备开发与应用、工业智能化、胶凝材料外加剂研究与应用、粉磨最新技术等多个议题,进行了为期二天的交流。
第一天,大会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领导就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当天来自高校、院所、企业的专家向全体代表共作了15个主题报告,其中包括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了“中国水泥行业CCUS发展现状与展望”项目报告。
第二天,大会设立三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了技术交流,包括“烧成与替代原燃料及超低排放”分会场、 “水泥粉磨技术优化与超细粉磨”分会场、 “胶凝材料外加剂技术”分会场,全天交流38个技术报告。大会期间利用晚上时间组织了“技术交流互动、专家答疑”专场交流。
大会除了会场报告之外,还组织了近30家优秀技术服务供应商进行产品和技术展示,为参会代表就“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大会第二交流场所。此外,大会专家组对收录论文、最佳适用技术(BAT)进行了评选。
本次大会内容与形式丰富,围绕“未来水泥”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行业现状,探索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交流节能减碳、降本增效等热点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展示了了装备、产品、材料及服务多个方面研究内容、科技成果,会议具有“强交流,促合作”的特点,体现了“科技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目的。受到了专家和代表们的好评。
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在会议筹办、会议内容、会议场地、会议服务等多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保障了大会成功举办。
以下为大会会议内容报道:
7日上午8点30分,大会在逸夫图书馆报告厅正式开幕。中国水泥技术年会组委会主任李江代表大会组委会介绍了会议及来宾并主持了上午的会议。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齐冬有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简介了建材情报所会议、标准、检测认证、技术研发等主营业务,并对参会代表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建荣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简介了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相关学科、成果、名人、发展方向等,并对各位代表的参会表示了热烈欢迎。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秘书长孙岩代表协会领导致辞,对参会代表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成功。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二级教授崔源声代表大会组委会赴参加了国际水泥大会并作《2024德国VDZ国际水泥大会技术综合报告》。全面概述了国际水泥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在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需求和电力消耗、同时确保其产品的可持续性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北京学者崔素萍作了《水泥生态设计、低碳制备与高效应用》报告。全面概述了低环境负荷、高性能胶凝材料以及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全流程减碳技术等的发展方向与前沿技术进展。
鉴于崔素萍教授在建材行业工程技术和科普领域的杰出贡献,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决定特授予崔素萍教授“2024建材行业工程技术和科普事业杰出贡献奖”。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张文生教授作了《低碳水泥的研究与发展》报告。全面介绍了高贝利特硫铝酸盐熟料、硫硅酸盐熟料、碱激发胶凝材料、全固废胶凝材料、LC3水泥、负碳/固碳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组成与性能特点及未来展望。
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彭学平作《全球水泥工业脱碳化、碳捕集技术现状与展望》报告。深度解读了水泥工业绿色减碳趋势要求、世界水泥工业低碳技术进展、未来发展思考与展望。着重介绍了提高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替代原燃料、辅助胶凝材料大掺量替代熟料、碳捕捉利用封存、新的水泥生产工艺等高潜力减碳技术途径。
德国工程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Plank教授作《低碳胶凝材料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外加剂研究》报告。概述了全球矿渣水泥、石灰石水泥、火山灰水泥、LC3水泥、辅助胶凝材料、地质聚合物水泥等低碳胶凝材料的研究、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全球碳捕集、存储、利用的典型技术案例及发展趋势。
上午会议结束后参会代表在逸夫图书馆楼前合影留念。
7日下午上半场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王子明教授主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陈延信作了《气体硫磺还原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熟料工艺技术研发》报告。介绍了大宗利用工业固废磷石膏制备水泥熟料并联产硫酸的新工艺技术,该技术既可大量消纳工业固废,又可节能减排,为工业副产磷石膏集中地区的水泥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高可行性选项。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齐冬有教授作了《硫铁铝酸盐水泥发展趋势及其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报告。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介绍了硫铁铝酸盐水泥的研发历程、生产特点、性能特点及其在核电工程应用中高温施工性能、大体积混凝土性能、耐久性能特点及技术,硫铁铝酸盐水泥的国家政策支持情况、重点主要工作计划等。
北京工业大学李悦教授作了《新型磷酸镁水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报告。磷酸镁水泥因其独特的性能在防护涂层、结构加固、医用材料、重金属固化稳定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是未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他介绍了其在磷酸镁水泥领域的研究成果、工程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展望。
7日下午上半场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王子明教授主持。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王振地教授作了《建材行业碳中和路径研究-全组分碳吸收混凝土的制备及减碳能力》。他阐述了双碳背景下混凝土产品由高性能要求向兼顾减碳性能要求的技术发展方向。并分享了零碳乃至负碳混凝土的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主任助理王胜杰作了《中国水泥行业CCUS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全面概述了我国水泥行业碳捕集、存储、利用的技术发展、项目概况、标准、面临的挑战、需求预测及CCUS技术应用与推广建议。
北京工业大学王子明教授作了《水泥与混凝土低碳发展-化学外加剂的贡献》报告。全面阐述了混凝土工业碳排放现状和降碳路径、化学外加剂助力混凝土工业降碳技术、水泥与混凝土协同减碳技术、双碳背景下外加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前景展望。
晶牛微晶集团有限公司专家张慧华作了《微晶新材料在利废节能领域的应用》报告。介绍了微晶材料的研发历程、性能特点及其在水泥生产线耐腐蚀、抗结皮工业防护领域的产品及应用情况。并推出了轻质、高强、耐久的无螺栓微晶磨机衬板新产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王栋民作了《论水泥外加剂与混凝土外加剂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中的独立与协同效应》报告。详细解读了生料助磨剂、脱硫剂、节煤剂、脱硝剂、生料速烧剂、六价铬还原剂、水泥助磨剂等水泥外加剂与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速凝剂、成核剂、黏度调节剂、膨胀剂、缓蚀剂、减缩剂、养护剂等混凝土外加剂在降低碳排放、提高施工性、增加固废利用、提高耐久性领域的技术进展,双方的独立与协同效应,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新需求。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主管赵喜龙作了《政府采购推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报告。阐述了从消费端通过政府绿色采购促进建材行业低碳转型的我国现行政策、国际绿色采购可借鉴措施、未来发展建议与思考。
7日晚,大会还组织了参会代表交流与答疑环节。大家围绕固废资源化利用、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水泥混合材与新国标、国外技术进展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8日,平行论坛一:烧成、替代燃料、超低排放分会场在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召开。
上午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执行秘书长蒋永富主持。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汪澜作了《氢能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技术进展》报告。零化石燃料即是需要新能源的替代利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燃料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他介绍了氢气的性能特点及其与化石燃料的比较分析,国内外氢能煅烧水泥熟料的最新技术、工艺、设备进展,推广可行性及未来发展展望。
尧柏水泥技术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热工专家李向东作了《水泥工业烧成系统能效技改潜力分析—通过烧成新技术增效降耗减排》报告。他结合自身技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水泥工业最新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工艺先进技术指标的途径、烧成系统增效节能优化新技术、烧成系统实现一级能效技改分析、节能降耗技改和NOx自脱硝技术的结合、水泥企业一级能效达标捷径六个方面,为水泥企业提供了低投资、高效果的技改潜力点及技改技术建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魏茂作了《华新水泥替代燃料技术及案例分享》报告。他介绍了华新水泥在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长江漂浮物及农业固废、含有机成分一般工业固废、工业危废、建筑垃圾、工业废渣等替代燃料化利用的预处理技术、使用技术、环保要求、使用效果等。并着重介绍了替代燃料率已达60%以上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揭榜挂帅项目—华新水泥地维公司的技术发展情况。
北京碎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泥事业部总监王大鹏作了《替代燃料的制备技术》报告。他解读了全球替代燃料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介绍了碎得在替代燃料制备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碎得的替代燃料制备经验及品质控制、国内外替代燃料案例。
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教授作了《环境友好型稀土基脱硝催化剂的研发与应用》报告。她介绍了稀土基脱硝催化剂的研发历程、性能特点、应用案例及发展前景。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下一代脱硝催化剂,相较于钒钛系催化剂,具有环保无毒,无水、硫、总金属损害中毒问题,耐磨蚀,长寿命等优点。是未来水泥企业SCR催化剂的最佳选择之一。
陕西柏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过建新经理作了《碳氨联合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术及应用》报告。他介绍了柏能开发的碳基脱硝炉+高效SNCR脱硝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技术原理、应用效果及应用案例。碳氨联合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术不久前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相较于SCR,其与水泥生产工艺契合度更高,具有节煤、节电、提产效果,仅需一次性投资且投资可回收。目前柏能正在开发碳基脱硝炉+高效SNCR+一层SCR新技术系统,在高性价比、低运行费用的前提下,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双保险”。
杭州富阳恒通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良作了《工业阀门优化解决方案》报告。他介绍了公司最新的蝶阀、闸阀、喂料阀、闸板阀、分料阀、锁风阀、破碎阀等阀门产品的性能及应用案例。
下午会议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水泥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执行秘书徐荣主持。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专家王俊杰作了《VDZ-2024“过程控制-污染物减排”分会场报告综述》报告。他介绍了国外水泥行业在汞排放领域的限值与脱除技术、水泥熟料煅烧过程的电气化、分解炉改造对热效率及碳排放的影响方面的现状及技术进展。同时还分享了其在燃料活化提升燃烧效率和煤矸石煅烧制备活性混合材方面的技术研究。
南京巨化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肖国先博士作了《水泥窑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工程技术与实践》报告。他介绍了深度分级燃烧结合SNCR及SCR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技术原理、应用效果及工程案例。
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节能减碳主任工程师梁乾作了《替代原燃料在水泥烧成中的高质化应用》报告。他向参会代表分享了华润替代原燃料应用的战略背景、集团所用替代原燃料的种类、典型的成功技术应用方案、集团替代原燃料应用经典案例、未来发展建议及展望等内容。
北京工业大学林辉副教授作了《硅铝质膦酸盐水泥的发展及性能优化》。地质聚合物是在一定激发条件下,由铝硅质矿物通过解聚-缩聚反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基体。该材料碳排放量低,且具有与硅酸盐水泥等传统胶凝材料相似的性能,潜在应用前景广阔。林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一种全新的磷酸激发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包括组分、反应机理、养护、性能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
唐山北极熊建材有限公司副总工刘成健作了《低碳利废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性能与应用》报告。他介绍了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低烧成温度、大比例固废作为替代原料的低碳利废优势。及其开发的高强双快水泥、白色超高强水泥、抗裂双快水泥、白色抗裂双快水泥特种水泥产品的性能特点及各种应用场景。为未来水泥产品多品种化、定制化发展做出了重要参考。
济南大学副教授路士增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水泥烧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报告。他介绍了水泥生产智能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水泥烧成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技术、济南大学与山水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示范案例、人工智能在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展望。
金隅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专家周晓东作了《协同处置水泥窑系统的能耗标定》报告。他结合实际标定研究案例,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协同处置生产线标定的目的意义、标定方法、数值量化及分析。基于研究结果他对开展协同处置的企业选择合适的预燃炉给出了建议。
天津南极星隔热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礼龙作了《纳米隔热材料节能降耗和不结皮洁净板的应用》报告。他结合大量的水泥企业实际用户案例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各系列纳米隔热材料产品及其最佳应用场景建议。并推出了不结皮洁净板工业防护材料产品。
平行论坛二:水泥粉磨技术优化与超细粉磨分会场在第三教学楼201教室召开。
粉磨技术作为水泥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产增效、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届年会特开设了粉磨技术优化与超细粉磨论坛。粉磨论坛的召开旨在汇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粉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大会粉磨论坛围绕粉磨技术的最新进展、创新应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各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我们也设置了互动交流环节,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
会议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绿色建材室主任田桂萍、全国水泥行业专家联盟粉磨专委会主任邹伟斌共同主持。
中国建材技术装备研究总院聂文海副院长作了题为《全球最新粉磨技术发展大趋势》的精彩报告,精心总结了德国VDZ大会粉磨新技术的精髓。
聂院长着重介绍了面向碳中和的水泥粉磨技术,要立足双碳需求,通过建筑中少用混凝土,混凝土中少用水泥,水泥当中少用熟料,熟料要用低碳熟料实现水泥混凝土行业的碳中和目标;粉磨技术应面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低熟料系数水泥和替代原燃材料的需求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
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粉磨智能化负责人李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水泥粉磨关键装备与系统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水泥粉磨的智能化逐渐走向成熟,但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装备自身的检测、控制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分享了中建材(合肥 )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在水泥粉磨关键装备和系统的智能检测、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本世纪以来,水泥行业历经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水泥智能工厂也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全面智能化,还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泥粉磨智能工厂对装备和系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在提出问题、分析困扰的基础上,分享了中建材(合肥 )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近年来在水泥粉磨关键装备和关键流程的智能检测、智能控制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与关心和关注水泥粉磨智能化的业界同仁们共同探讨了水泥企业智能化的发展和进步之路。
江苏吉达粉体工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朱顺明作了题为《JD双闭路内循环半终粉磨、终粉磨、超细粉磨联合粉磨工艺》的报告,该项技术获得建材联合会工业重点行业推荐技术名单,可实现P.O42.5粉磨电耗19.9kWh/t、600m2/kg矿粉粉磨电耗44 kWh/t、P.C 42.5降低熟料配比10-30%。
全国水泥行业专家联盟粉磨专家委员会主任邹伟斌作了《粉磨系统节能技术最新改造案例及经济效益分析》的报告,邹老师是国内知名粉磨系统节能改造专家,改造案例遍布全国。
昆明宇梦艾克工业自动化公司总工陈立明作了《无动力自清库智能卸放系统》技术报告。该项技术从根源上避免水泥库库壁挂料、库底死料等导致水泥库放料困难的问题,延长水泥库清库周期,降低水泥发货工序电耗,减少噪声和粉尘污染,提高了水泥库放料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刘晓教授作了《纳米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在固废胶凝体系中应用》报告。
纳米材料使低熟料、高固废胶凝体系具备高强度、高性能。北工大近年来材料科学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超越了传统水泥微米尺度的局限,正在从纳米尺度揭示新型胶凝材料科学的微观奥秘。在纳米水泥领域,北工大正在开拓新的赛道,呈现出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散协固废专委会执行会长,王振华介绍了《微纳米超细掺合料和低碳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报告。
微纳米超细掺合料为基础原材料,采用配料技术和化学外加剂技术制备低碳胶凝材料,系列材料同龄期强度类比P.O42.5、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以煤基固废为主要原材料,结合生产工艺、物料协同耦合配料、化学物理活化技术,形成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结合应用场景,构建全产业链产品应用服务体系,实现对于煤基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通过对粉煤灰等煤基固废的物理化学活化处理制备微纳米超细矿物掺合料,并制备相应低碳胶凝材料,为下游各产业提供丰富、低成本、低碳、高性能的系列原材料。
本技术采用物理化学活化技术结合“活性纳米材料-粉煤灰-矿渣粉”优化配料与联合粉磨生产工艺,通过化学外加剂(活化与超分散)的综合作用,实现产品的超细化制备工艺技术,并形成超细掺合料工业生产技术方案。根据各原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进行原材料的活化、联合粉磨制备,采用系统技术实现超细掺合料的生产制备,具备生产不同梯度比表面积产品的能力,产品活性梯度系列化(S95、S105、S115等),通过综合技术手段为产品提质增效,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赵建军作了《地质聚合物保温一体化免拆模板开发及性能研究》报告。
地质聚合物保温一体化免拆模板可实现模板工程与外保温工程一体化施工,在降低施工成本、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应用于寒区外围护结构、寒区隧道、寒区路基、屋面保温、以及路桥、铁路、大坝等领域,具有隔音、隔热、保温、节能、环保、抗震、防腐等作用。
崔源声教授最后介绍了两个纳米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最新研究与产业化进展。首先是地聚物低碳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介绍了发展地聚物低碳胶凝新材料的重要意义及地聚物产业化最新进展。他的演讲为我们揭示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发展地聚物低碳胶凝材料的重要性,还看到了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崔教授也简要介绍了石墨烯水泥和混凝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和产业化进展。根据他的介绍,大家了解到国际上石墨烯水泥和混凝土从2021年已经开始取得突破性的产业化进展。最好的研究和实验成果,可以达到在混凝土中将波特兰水泥减少一半的最佳水平,而实现同样的强度及性能改善;包括7天的强度可以实现波特兰水泥28天的强度效果;甚至可以减少或取消混凝土中的钢筋。石墨烯增强水泥和混凝土仅这三项功能,就可以颠覆传统水泥和混凝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不能不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个传统建材产业革命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平行论坛三:胶凝材料外加剂技术分会场第三教学楼202教室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剑锋与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端静共同主持。
多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的前沿技术展开学术报告,分享研究成果并探讨发展趋势。
1. 《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调节剂》 报告人:防灾科技学院教授左彦峰 核心内容:左教授分享了针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调节剂的研究,提出了优化混凝土施工性能的关键技术路径。
2. 《络合增溶活化在钢渣胶凝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剑锋,王教授重点阐述了络合增溶活化技术在钢渣胶凝材料中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3. 《不同硅烷对水泥-硅灰浆体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报告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张雪松,张博士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不同硅烷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4.《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关键技术与先进外加剂》 报告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王家赫 ,王研究员针对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技术瓶颈,分享了先进外加剂的开发与应用成果。
5. 《激发剂对低碳矿渣水泥性能影响及应用研究》 报告人: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钱珊珊,钱主任探讨了激发剂在低碳矿渣水泥中的性能提升作用及其实际工程应用。
6. 《水泥生料助磨剂的节能减排机理与评价》 报告人:湖南昌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专家钱文斌,分析了助磨剂在水泥生料生产中的节能减排作用机理,并对相关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
7. 《喷射混凝土中无碱速凝剂与水泥适应性研究》报告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琴,王教授介绍了无碱速凝剂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与水泥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8. 《影响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的若干因素与机制》 报告人:同济大学副教授卢子臣,卢教授从材料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影响因素的多维机理。
9.《CCCW对输水管道/隧洞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及自修复作用》 报告人:中山大学副教授赵计辉,赵教授详细阐述了CCCW材料对水泥基输水构件性能及其自修复能力的作用机理。
10.《双碳时代石膏矿渣水泥与矿化剂应用研究》报告人:北京人众创新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再宏,张总经理结合“双碳”战略目标,分享了石膏矿渣水泥的矿化剂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案例。
11. 《纤维素醚和可再分散乳胶粉对预拌砂浆的改性及作用机理》报告人: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教授黄天勇,黄教授通过试验与理论结合,解析了两种外加剂对预拌砂浆性能的改性效果。
12. 《水泥回转窑中铬元素反应特性及变价还原机理研究》 报告人:杭州斯曼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柳玉强博士,柳博士聚焦水泥回转窑中铬元素的环境友好型反应特性研究。
13. 《三异丙醇胺对火山石-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活性调控研究》 报告人:济南大学赵金光博士,赵博士探讨了三异丙醇胺在提升火山石-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活性方面的作用机制。
14. 《胺法捕捉二氧化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免解吸利用研究》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刘辉,刘教授介绍了胺法技术捕捉CO₂并在水泥基材料中实现免解吸利用的最新进展。
本次分会场报告覆盖面广,内容深入,从胶凝材料的微观性能研究到工程实际应用均有涉及。专家们结合“双碳”目标和绿色建材发展需求,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技术与方法,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同时,会议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为胶凝材料外加剂的技术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充分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应用前景。
平行论坛会议结束后,大会组委会主任李江在对整个大会进行了简要总结,对参会代表的支持参与表示了感谢。
会议于8日18时闭幕。
再次感谢各位参会代表对会议的支持,我们下次大会再见!
【下一篇】 2024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未来水泥与混凝土发展研讨会邀请函(二轮)